二十大报告解读|文化自信 凝心聚力
发布时间:2024-06-14 来源:共产党员网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又针对文化自信自强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奋斗 新的伟业》第七期节目,聚焦“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正是凝聚和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胜利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高度,对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进行了部署。

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文化和旅游部党组书记、部长胡和平:“既有总体性要求,也有方法论指导,还有系统性安排,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明确了使命任务,二是阐明了基本原则,三是提出了实现路径,四是作出了具体部署。这些新要求新部署充分彰显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的文化自觉、坚定的文化自信、强烈的文化担当、深沉的文化情怀,为我们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

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从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到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我国文化建设的内涵不断丰富,要求不断深化。

人民日报社社长庹震:“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文化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我们的文化自信是对包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自信。坚定文化自信是为了实现文化自强,也就是要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胡和平:“文化自信与文化自强是辩证统一、相得益彰的,它们都是从历史传承中来、从革命奋斗中来、从改革创新中来、从时代奋进中来,又体现于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增进人民精神力量的生动实践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阐释了文化自信的深刻内涵,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一起,被列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那么,这背后又有怎样的考量呢?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育长李文堂:“在十八大之前,党内的一些同志也有理想信念不坚定、政治立场模糊、精神懈怠、不担当这样一些现象。当时还存在西方文化霸权在中国的渗透,尤其西方文化中心主义和自由主义一些思潮,还有极端文化保守主义的思潮,这些思潮都影响了我们的文化认同,影响了我们改革开放的价值共识。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提出文化自信实际上给前面三个自信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

新征程上,如何更好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报告从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广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5个方面进行了部署。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就意识形态领域许多方向性、战略性问题作出部署,确立和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得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

庹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了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重要要求。贯彻落实这一重要要求,我们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巩固壮大奋进新时代的主流思想舆论,健全用党的创新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工作体系。”

李文堂:“二十大报告里面强调,建构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这个我觉得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我们的意识形态必须要有学术支撑。如果我们形成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话语体系、学术体系、学科体系,那么我们就可以摆脱一些西方中心主义的或者完全西化的哲学社会科学,能够使我们这些学术支撑回到自己中华文明的土壤上,来建构中国话语、中国叙事体系。”

2021年夏天,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开馆。一年多来,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人们在这里感悟党的初心使命,也从先烈们留下的一件件文物中,读懂他们的精神和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潜移默化成为人们的行为准则。在脱贫攻坚和抗击疫情的过程中,无数人舍生忘死、冲锋在前,正是对这种精神的赓续传承。

新征程上怎么做?报告强调,要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李文堂:“我们整个精神谱系建立在什么基础上?一是我们这些经典,中华文化的一个传统,价值观是通过经典的阅读;二是历史,历史教育,马克思主义经典。这些东西实际上在理想信念的常态化、制度化教育当中是要进行广泛阅读和了解的。通过这种学习才能形成价值观比较明晰的价值体系、价值观念。”

近年来,一大批文艺作品火爆出圈,广受欢迎,让人们感受到了高质量文艺作品的力量。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了起来,在新时代迸发出新的活力。红色旅游热度攀升,“博物馆热”“非遗热”蔚然成风,国潮国风成为年轻人的新时尚。

胡和平:“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文化事业日益繁荣,文化产业健康快速发展。党的二十大报告对过去十年文化建设成就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从文艺创作、文化体制改革、公共文化服务、文化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文旅融合等方面,对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作出安排部署。”

报告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同时对健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等也进行了部署。

李文堂:“我们要成为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具有世界性传播能力的作品的话,还要提升它的价值高度,要站在中华文明的高度上来,类似那种普遍性的价值观,包括我们的仁爱、正义这些观念。还有就是在一些公共文化服务方面,特别是在基层,怎么样形成我们主流文化传播的公共空间。我觉得我们现在基层文化人才比较缺乏,下一步就是怎么样使我们的价值观通过有一定文化传播能力的人才队伍,能够不断传播我们的主流价值观。”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方案”,积极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搭建开放包容的文明对话平台,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合作,昆曲、京剧演出等不断亮相国际舞台……走出去的中华文化正彰显出强大的魅力。

胡和平:“目前,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格局逐步形成,配合元首外交、重大主场外交的文化活动成功举办,多边、双边文化交流合作广泛开展,各类品牌活动影响深远,对外文化贸易体系日益完善,中华文化日益彰显强大魅力、展示新时代中国人的精气神,我们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新征程上如何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报告提出,要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同时,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

庹震:“进一步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新闻媒体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我们要加大外宣资源统筹协调力度,发挥全媒体传播优势,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更多更好运用国外受众乐于接受的方式、易于理解的语言,广泛宣介中国主张、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充分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经济基础,更需要具有强大凝聚力、向心力、引领力和感召力的共同思想基础,而文化自信自强所产生的精神力量将使亿万中国人民紧紧地团结在一起。有了这样的力量,新征程上,我们就更有信心去面对各种风险挑战,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

关闭